1993年金球規則實行後的第一例金球,出現在當年3月的世界青年足球錦標賽半準決賽澳洲對烏拉圭的比賽中。第一次重大比賽決賽中的金球,是在1996年歐洲國家盃決賽德國隊對捷克隊時,德國隊比亞荷夫在加時賽中射入金球,從而使德國隊奪得了冠軍。其它通過金球決出勝負的重大比賽決賽包括:
2000年歐洲國家盃決賽(法國勝意大利)[1]
2000年奧運會女子足球決賽(挪威女隊勝美國女隊)
2001年歐洲足協盃決賽(英格蘭利物浦勝西班牙阿拉維斯,同時也是烏龍球)
2003年洲際國家盃決賽(法國勝喀麥隆)
2003年女子世界盃足球賽決賽(德國女隊勝瑞典女隊)
1994年加勒比海盃外圍賽出現一個奇怪規則:在加時賽射入金球計算兩個入球。第一組最後一輪分組賽巴巴多斯對格林納達中,巴巴多斯需淨勝最少兩球才得以在小組出線。巴巴多斯在領先2-1時故意射進烏龍球,令比賽打和進入加時賽,果然巴巴多斯射入加時黃金入球,勝出比賽外並以得失球差壓倒格林納達,進入八強小組賽。
世界盃足球賽歷史上第一粒金球出現在1998年的16強賽事,在法國勝巴拉圭的比賽中,法國隊的布蘭科射入第一粒金球。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上,共有3場比賽由金球決勝:韓國勝意大利(十六強),塞內加爾勝瑞典(十六強)以及土耳其勝塞內加爾(半準決賽)。
金球規則的引進原本是為了鼓勵進攻,減少互射十二碼情況的出現。但實際上這一規則被普遍認為適得其反,更多的球隊在加時賽中更加小心保守,以避免突然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