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 吳君薇

「蓪草」是一種曾盛產於新竹地區的植物,曾經為新竹的家家戶戶賺進了大筆外匯,曾有新竹鄉紳將蓪草紙進獻給來臺灣訪查的天皇,柔軟的材質讓天皇愛不釋手;戰後也有大批民眾靠著加工蓪草紙養活一家大小;近年來更有專家學者發現,蓪草紙是拿來修復古畫的上好材料。但隨著時間流逝,這項技藝逐漸被世人淡忘。你是否也好奇「通草紙」是如何做出來的呢?

蓪草又名「通脫木」,在字意上,即是指稱像是木材的一種植物。雖然外表看起來硬邦邦的,但髓心卻非常地柔軟、潔白,通脫木的髓心,正是「蓪草紙」的原料。種植通脫木的原住民採收蓪草後,揀取合適部分、去頭去尾,並用竹子塞入髓心,將樹芯通脫後並曬乾。這個步驟相當費力,只有厲害的工藝師才能迅速完成。通脫後,要將曬乾的蓪草芯切成段。每段約9公分左右。之所以切成這樣的大小,是因為下一步驟「撩草」只能手工製作,而9公分剛好是一般從事撩草工作婦女的掌寬。

撩草師傅拿著專用的刀具,將圓柱狀的蓪草芯,削為厚薄如一的蓪草紙。這是相當困難的技藝。也因為撩草師傅每天切削大量的蓪草紙,刀具容易變鈍,在那個年代應運而生的,就是專門修繕撩草刀具的金屬工匠了。據說,這些專業的工匠,可以從刀具磨鈍的切口,推敲出撩草師傅慣用的手法,再考量他們手法來磨出刀刃的特別角度,這樣一來刀具會更耐用。可惜,現在這兩項技藝,都幾乎失傳了!

接下來,就是「剖草」,將一整疊蓪草紙疊起來,剖削為適當的大小。「退草」則是將次級品、淘汰品一一用人工挑出。一整疊潔白光亮的蓪草紙,在此時就可以拿去販售了嗎?別急!還要經過「揳草」,製作兩片等大小的木片,上下夾住厚厚一疊蓪草紙,削去旁邊多餘部分。最後,以苑裡出產的三角藺草將一疊疊蓪草紙綁牢,是最後一道工序「縛草」。通過這些工序,一疊光潔、精緻的蓪草紙就完成了!

觀察上述的流程不難發現,製作蓪草紙,會有許多零散的廢料、殘次品,但這些材料也都是寶物呢!工業上,它有隔音、保溫、隔離絕緣的特性;中醫理論中,則是通乳、利尿的藥材;生活上,可作為軟木塞、針插等;在過去的富貴人家,有「骨白蔭子孫」的說法,利用蓪草紙容易吸水、柔軟的特性,用蓪草紙裁下的絲狀「草腳」,做為「上絲」或「鳳尾絲」,放在往生者的棺材底層,可作為吸屍水的材料,時至今日仍有相關應用。

更進一步了解這神奇的工藝嗎?新竹婦女社區大學曾經邀請新竹縣市地區,共十位蓪草耆老,為我們細細述說他們與蓪草的故事,剪接為《南城舊事》這支影片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hjTdxRhfcT4

Copyright © 2088 1986世界杯_意大利世界杯 - zlrxc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