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有一种传说,大约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,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。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,用金丝麻缝成狮身,派善舞者到魏进贡,意图舞狮时进行刺魏帝,幸被忠臣识破,使他们知难而退。后因魏帝喜爱舞狮,命令仿制,务实得以流传后世。杨炫之《洛阳伽蓝记》记述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,有"辟邪狮子,引导其前"的话。
而真正白纸黑字提到“舞狮”的历史文献,是从《旧唐书.音乐志》:“太平乐,后周(北周)武帝时造,亦谓之‘五方狮子舞’。狮子鸷兽,出于西南夷天竺狮子国,缀毛为狮,人居其中,像其俛仰驯狎之容。二人持绳秉拂,为习弄之状。五狮子各立其方位,百四十人歌‘太平乐’。舞以足持绳者,服饰作昆仑像”。
在唐代还有一个关于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觉醒来而有醒狮舞的故事。话说当年唐明皇游月殿时,在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、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唐明皇没有恶意,且在阶前滚球,姿态威武。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,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,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。自此之后,舞狮便流入民间。唐《立部伎》中的《太平乐》也称《五方狮子舞》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有诗云:"假面胡人假狮子,刻木为头丝作尾。金镀眼睛银贴齿,奋迅毛衣摆双耳"(《西凉伎》)。
诗人白居易也有留下相关诗作-《西凉伎》,诗中有相当生动的描述:“西凉伎,西凉伎,假面胡人假狮子。刻木为头丝作尾,金镀眼睛银贴齿。奋迅毛衣摆双耳,如从流沙来万里。紫髯深目两胡儿,鼓舞跳粱前致辞”。头戴木雕仿狮面具且狮耳可以摆动、身穿毛绒绒的表演服,也会跟着鼓音舞蹈、跳梁,可见唐代已有狮子舞,且舞狮的表演内容已相当丰富。
到了宋代,欧阳修编撰《新唐书.礼乐志》,还有“五方狮子舞”表演者装扮的记载:“铜拔二,舞者四人,设五方狮子,高丈余,饰以五色,每狮子有十二人,画衣持红拂,首如红袜,谓之‘狮子郎’”。引舞的“狮子郎”,唐代时已有各种称呼,像是“胡人”、“回回”,或“达摩”,由此可知“五方狮子舞”应从西域传入。
宋代的狮子舞相当流行,《汾阳无德禅师语录》收录禅诗:“西河师子九州闻,抖擞金毛众兽宾。哮吼一声天地静,五湖四海奉明君”。宋代散乐百戏虽也有狮子舞,但着重在戏耍,已与唐代大型歌舞剧不同。
宋代由于城市商品经济快速发展,使百姓的娱乐生活远胜汉唐。因坊市合一的新型城市格局,加上各式设置于寺庙之中的“瓦舍”(流动式戏场),让民众日夜沉迷于其中。民间舞蹈亦有很大的发展,还出现结合音乐、舞蹈、武术等多种技艺的游行表演,狮子舞也常出现在其中。
直到明清,舞狮不仅是各种节庆必备的表演,举凡神明诞辰等娱神活动也能看到其身影,甚至深入民间,比如农村、富贵人家的孩子满月也会请舞狮进行表演、祝愿等。而明清时期的舞狮表演型式,于宋代的戏耍基础上结合杂技表演,如蹲跳按节等。不过,明代开始便不见唐代流行的狮子歌舞剧的相关记载。
爬梳中国人喜爱狮子的缘由,可知其文化象征与宗教密切相关。细看唐宋舞狮变化,可以发现宋代起便逐渐把唐歌舞型式删减,以舞狮的杂技、跳跃为表演主体。来自印度、中亚的狮子,通过宗教的方式而为百姓所认识,以此设计出许多带有祈福、驱邪内涵的狮子舞。如今,舞狮不仅遍及大江南北,更各自发展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北狮、闭口狮、开口狮与南狮,并闻名全世界,各地的中国城每逢节情也都会看到舞狮的身影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