哭文化源远流长,哭丧就是一种。
遇到死人的家属哭丧,看客们就觉得求之不得了。他们可以学习很多哭丧的本领,还相当于看了一场声情并茂的小戏。那些会哭丧的人连哭带嚎,还要配合肢体动作,唱出凄厉动人的哀歌,有经验的哭丧者能把死人一辈子的好处、难处都唱出来,简直可以作为即兴创作的典范,让很多不会哭的人望尘莫及。既然哭的表演成分比较大,又不给工钱,那为什么要哭?
因为哭是一种悲伤的表达,为了表达对逝去之人的缅怀,表达难以割舍的情绪,同时为了表达孝道。在这么多有好处的表达面前,死人的亲属们就要哭了,谁哭得最厉害谁就最孝顺,谁哭得死去活来谁就对死人难舍难分,至情至性。后来,哭丧就变成了一种表演。人们已经不再关心死人了,因为斯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大活人。一大帮亲属送别死人的时候就要哭丧,哭给活人看,尤其是哭给那些看客们,让他们觉得哭的人悲痛欲绝,痛不欲生,哭得厉害的人甚至顿足捶胸,以头抢地,自己完全投入到哭的氛围之中,就像演员的沉浸式表演,自己成了剧中人,把自己感动了,同时也把那些看客们感动了。有那眼窝浅的妇女们、男人们跟着哭丧的人流眼泪,继而痛哭失声,情感得到了宣泄,回到家觉得很痛快,就好像看了一场悲情戏,跟着剧中人物流眼泪,受到了一定的情感熏陶,也感受到了悲剧给人的持久影响力,同时还学了本领。
展开全文
看客们要看谁来了谁没来,看谁哭得厉害谁哭得不厉害,谁是真哭谁是假哭,还要细听那些一边哭一边唱小戏儿的唱出的戏文,还要看看管事儿的是如何安排的,怎么走的程序,风俗是什么,有什么变化没有,还要看孝子们有没有闹事的,有没有不和谐的,有没有丢丑的等等。看一场哭丧的戏,能学到很多东西,简直就是情感的陶冶,道德的教化,价值观的改变,世界观的提升。
不哭不行吗?不行,会被人背后笑话的。其实,真正的痛不欲生是走心的,也是表现不出来的。有时候,不哭的人反而比哭出来的人更悲伤。
现在社会进步了,很难看到哭丧的戏了,偶尔有一两次,才发现全是假的,是孝子们花钱雇人来哭丧的。也就是说为了营造哭丧的苦情大戏氛围,孝子们哭不出来不要紧,可以找专业哭丧人代替————只要花钱就可以了。
社会果然进步了,出现了职业哭丧人,那就是纯粹表演了————当然比没有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